近日,李子柒沉寂三年后盛大回归,引发了无数关注和热议。她展示的小院成为全网瞩目的焦点。
这个与山水相依的小院,如同她的视频内容一般,透着中国田园生活的诗意与宁静,让观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美好与自然的调和。
很多人感叹:“世上豪宅千万,我只想住李子柒的小院。”
然而,在对这样美丽生活方式的极度向往中,也有一份说不出口的哀伤:中国式审美,正在悄然被抛弃。
越来越多人认不清“美”的真谛,被低俗、商业化的内容裹挟,逐渐忘却了真正让心灵静谧的质朴和自然。
李子柒的小院,被无数人称作“理想中的中国豪宅”。与我们想象中的富丽堂皇截然不同,李子柒的家院没有过多的奢华装饰,反而显得极为简朴。
青砖瓦房、竹篱笆,还有满院的花花草草,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让人心生羡慕。
走进她的院子,仿佛踏入了一处世外桃源。四季更替中,院子里的瓜果蔬菜欣欣向荣。
南瓜、葫芦、番茄、辣椒等一应俱全,甚至还有一些热带水果如芒果、山竹,这些不结果的植物同样为院子增添一抹独特的色彩。
看着这些繁盛的生命,一种生活的简单快乐扑面而来。
相比那些价值连城的别墅豪宅,李子柒的小院显得平静而富有灵魂。
她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,承载的是对生活的热爱、对自然的尊重,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意。
然而,当我们转身再看这个充满商业化气息的快节奏社会时,不得不感叹,李子柒的田园美景,正与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。
在互联网热炒的喧嚣中,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擦边成风、审丑文化盛行的内容。
例如,曾经的体操冠军吴柳芳退役后,沦为擦边主播,用大胆的舞蹈搏取眼球。
这种哗众取宠的现象在短视频平台比比皆是。
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低俗、搞怪甚至扮丑吸引流量,从短期内实现快速的商业利益。
不仅仅是网络内容,在现实生活中,追求廉价刺激、粗制滥造的审美群体也早已大行其道。
城市中的众多古镇商业化严重,曾经历史悠久的文化街巷,如今不过是小商贩拥挤的小商品市场;
许多影视作品中的古装剧高看片面、滤镜泛滥,没有了历史的厚重感,变成了一场场 “古装秀”。
这种对审美价值的虚无,只会让真美不再被珍视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很多人逐渐丧失了分辨美与丑的能力。《只有青绿》的诞生,为当代人注入了一丝美学的生命力。
它通过电影的形式再现了《千里江山图》的诗意,将古代中国的大美意境以舞蹈展现出来。
没有一台词,却让人从头感悟到尾,通过光影雕琢,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无限接近。
但遗憾的是,多少人真正观看、欣赏了这样的作品呢?
相比之下,许多国内知名的文化遗址却频频遭遇“翻新”的尴尬。
古老的雕塑、文物被覆盖了现代漆色,风景区被商业广告和游乐项目包围,古今交错的地方已然成了“一日游胜地”,而我们心中的历史厚重感却逐渐被“快餐式旅游”蚕食殆尽。
哲学家张世英在谈及人生境界时曾提到:“审美境界,是人生的最高境界。”
然而,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,是否还能真正担得起这样的称号?
当下的中国式审美,夹带着过度商业化的气息,逐渐被简陋的潮流所替代。
审美变得越来越浮于表面,而内涵与灵魂悉数被抛弃。
李子柒的小院,之所以能让那么多人为之倾慕,不仅在于她创造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生活空间,带来身心的诗意栖居。
更重要的是,它体现了对天地自然、生活美学的回归,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。
而如今的中国式审美,更多的是在打着“山寨文化”与“低俗流量经济”的幌子,逐渐失去了民族审美应有的“风骨”和担当。
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是电视广告中“千篇一律”的网红脸,还是网络直播平台的搞怪“挑战”,这些无穷尽的娱乐内容,其实很难留下什么有价值的文化印记。
这样扭曲审美标准的背后,是更深层次的“文化空洞”。缺少了对原真美感的思考,势必导致审美趣味的全面倒退。
也许,李子柒的小院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农家院落的田园美景,它更加提醒我们重新思考:什么是美,何以为家?
在快速发展的时代,真正的美学力量在于其能够打动人心。
它既不需要高额的投资,也无需复杂的装饰,而是以真实、自然以及对生活的关怀姿态,拥抱这个日益变化的世界。
我们每个人的双眼都具备识别美丑的能力,也有担当传承中国式美学的责任。与其忙于追逐眼前那些短暂的流量与虚幻的美丽,为什么不选择沉心静气,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?
终究,美在心中,家在静处。希望我们都能在李子柒那样的美学空间里,重新找回那一份属于我们的诗意栖居。
中国式审美小院豪宅吴柳芳李子柒发布于:山西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